警惕!学校成疫情传播放大器,防控难度大
学校成疫情传播放大器
近期,吉林出现了校园聚集性疫情爆发,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3月7日,吉林市卫健委公布的流调信息中,第1次出现了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确诊病例。随后,该校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吉林市农业科技学院已有91例感染者,其中25例确诊病例,66例无症状感染者。
从青岛的莱西市第七中学到吉林市农业科技学院再到长春市九台区第一中学,校园新冠疫情防控到了最紧要、最吃劲、最关键时期。
当前正值春季开学季,人员跨区域流动增加,进一步加快了疫情的传播扩散,学校出现了聚集性疫情,社区防控、校园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防控难度大。
病毒学专家称,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本身的特性,许多未成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较轻,不易发现。在人员聚集的学校,学生不仅容易成为被感染对象,也更容易成为“隐匿性”
从此前青岛召开的疫情防控发布会通报来看,莱西七中学生感染的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从这11例病例之间的关系和传播链条看,这起疫情已经在学校里面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此外,该学校为走读学校,学生感染后波及家庭成员进而造成社区传播的风险较大。
在几乎同一时间,这样的疫情传播场景又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一中学上演。回顾九台一中的疫情传播链条可以发现,在该校的这场疫情最早发现的起源来自一个代号为“病例4”的确诊病例,微信号“长春发布”公布的3月5日新增的7例确诊病例中的,病例4的行程频繁出入九台一中。
校园疫情防控暴露出大漏洞
在学校聚集性疫情发生和处置过程中,
校
奥密克戎在学校的传播为何如此迅速?
病毒学家常荣山表示,这应该与奥密克戎在未成年人中的传播力强直接相关。许多未成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较轻,不易发现。在人员聚集的学校,学生不仅容易成为被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艳在吉林省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次疫情传播隐匿,病毒传染力强,传播速度快,有的感染者在感染1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的传代间隔短。
“症状轻、隐匿性强,是这次吉林市本土疫情的最大特点。”孙殿伟说,“以截至11日的数据分析,本次疫情无症状感染者占比为56%。现在溯源工作比较困难,很多人自始至终未表现出症状。无症状感染者的增加,使流调过程遭遇传播链条缺失或断链情况,但病毒的传播并未停止,如果出现社区传播,感染病例数在2至3天内可以翻倍。”
针对学校人员密集、疫情传播风险高的实际情况,目前,吉林省要求所有大学要严格实行封闭管理,对校园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决不给病毒留下可乘之机。
抗击校园疫情需要社会参与
学校人员密集、疫情传播风险高,必须作为防控的重中之重,坚决防止疫情侵入校园。
学校要严把以下“三关”
一是把好排查关:对照中高风险地区,动态开展重点人群排查,全面掌握教职员工和学生及其共同居住生活人员旅居史、接触史;
二是把好入校关:加强入校管理,做好入校人员口罩佩戴、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和行程码等工作,确保无关人员不得进校;
三是把好监测关:实施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做好师生晨(午、晚)检、因病缺勤师生登记、报告、追踪等。
家庭要做好以下防控措施
一要严格健康管理: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关注学生及共同居住人健康
二要加强家校协同: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按要求向学校报备个人行踪情况、健康状况、健康
三要做好多病共防:当前正值流行性病毒
学生要加强个人防护
上学前要准备好口罩、手消毒剂或消毒湿巾等,上/放学途中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不在乘坐过程中进食或饮水;
在校期间不扎堆、不打闹、不串班,勤洗手,避免和他人共用餐具、杯子和食物,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
放学后要坚持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
校安成长特别提醒广大家长:尽量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近期非必要不出省市区,不去中高风险地区旅行或出差。不聚餐、不聚会,注意家中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不带病上班、上学,不参加其他聚集类活动,及时按规定就诊。
在校安成长看来,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恐怕不是学校一己之力就能抗击的,一方面还是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不能仅仅靠学校自己解决,同时也要做到信息透明化、及时化,让学生了解最新情况,还要做好安抚工作,稳定学生情绪,以免加快扩散速度,增大扩散范围。
另一方面,学生要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要尽可能服从安排听从指挥。
同时,校安成长积极研发制定专门的校园疫情防控工作解决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坚定信心,坚守阵地,全力奋战疫情,全面助力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牢牢筑起校园安全防线,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